xx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(2019-2022年)

182 人阅读 2022-05-22 0.00元(1 积分) 免费试读

(仅供学习参考,切勿通篇使用)

xx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

(2019-2022年)

 

前 言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*同志为核心的*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,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;是深刻把握新时代城乡发展规律、顺应亿万农民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,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;是新时代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。

为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,科学有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开展生动实践,依据《中共* 国务院关于印发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-2022年)〉的通知》(中发〔2018〕18号)、《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》(苏发〔2018〕1号)、《江苏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(2018-2022年)》、《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(2018-2022年)》、《中共镇江市委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(2018-2022)》(镇发〔2018〕23号)、《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》(句委发〔2018〕23号)、《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<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(2019-2022年)>的通知》(句委发〔2019〕26号)和《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》等相关规划和政策,编制《xx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(2019-2022年)》。

本规划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要求,对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,明确目标任务,细化工作重点,强化政策保障,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全面实施。

规划期为2019-2022年。

本规划是指导全市未来一个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文件,也是各级各部门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。

第一章 规划背景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,需要做好系统设计,突出工作重点,完善制度保障,必须坚持规划先行,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的落实。《xx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(2019-2022年)》遵循*、省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,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,结合实际注重把握我市乡村地域差异与发展特征,探索xx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
一、重要意义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建设“强富美高”新xx的迫切需要。按照打造“一福地四名城”⑴,全面推进“1355”战略⑵总体部署,最艰巨、最困难的任务在农村。振兴乡村,有利于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;有利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;有利于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建设;有利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;有利于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,打造xx样本。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推动我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。我市城镇化率虽然已达到59.27%,但是农村还有25万多常住人口,乡村片区发展滞后于城市,乡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。振兴乡村,就是要补齐短板,缩小城乡差别,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的问题,使乡村成为区域现代化发展的活力源泉。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。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关乎广大农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振兴乡村,有利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。

二、振兴基础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**系列重要讲话,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,全面落实*、省、市决策部署,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,扎实推进生态农业建设,持续改善农村民生,全面深化农村改革,着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,省委娄勤俭书记称赞我市“乡村振兴初现端倪”。

1. 农业现代化水平迈入新阶段

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市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,2018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.81亿元,占GDP比重达13.8%。人均GDP达9.1万元,比上年增加3241元。高标准农田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分别达到65.82%、21%。农村新产业、新业态蓬勃发展,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,白兔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,白兔村荣获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。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800万人次,实现营收88亿元。创成江苏省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县,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8亿元。大力推行“企业+专业合作社+基地+农民”产业化经营模式,累计创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5家、省级示范合作社31家;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4家、镇江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34家,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70%以上。累计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、镇江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。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新提升,“一村一所”覆盖率达80%。

2. 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

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,创成2018年全省唯一的“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”,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授牌。深入贯彻落实“263”专项行动,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加大畜禽养殖场关闭、污染治理工作力度,加快农药投入品减量化进度。关停禁养区养殖场37家,整治并验收限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58家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7%以上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%以上。编制完成了《xx黑臭河道治理方案》,推行上下游联动、跨部门协作机制,分阶段推进我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。

3.农民生活状况展现新面貌

截至2018年底,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13元,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.13:1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快,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,居民医保实现城乡统筹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合并,低保、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覆盖,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。扎实开展特色田园乡村、美丽乡村等创建工作,茅山管委会陈庄村、天王镇唐陵东三棚村已申报为江苏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;后白镇古村村、茅山镇丁庄村、天王镇西庄村已申报创建镇江市级特色田园乡村,为全市集中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奠定了基础。

4. 农村各项改革取得新成效

“戴庄经验”⑶内涵再丰富、全省再推广,深入践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理念。坚持以人为本、整村推进、空间重塑、系统再造,成立何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,以“何庄速度”打开我市乡村振兴试点局面。制定出台《xx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》,截至2018年底,全市142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,占全市总村数的87.7%。开展“两权”抵押贷款试点,制定出台《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》,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790万元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做到“应进必进”,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共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1529笔,交易金额3.3亿元,交易笔数和金额在镇江各辖市区名列前茅。

三、机遇挑战

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为我们明确了在新时代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行动方向和具体要求。从发展形势来看,国家层面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、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,省级层面提出的宁镇扬一体化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宁杭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,有利于我市在新一轮开放合作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,为振兴乡村提供支撑。按照省委、省政府“六个高质量”发展新要求,社会经济发展将跨越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拐点阶段,经济发展高质量成为振兴乡村重要支撑,城乡建设高质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,人民生活高质量成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。市委“一福地四名城”城市定位的提出为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提供了新路径,有利于农村环境的整体提升,有利于农村电商、乡村旅游等乡村新业态的发展。从发展基础来看,我市产业发展势头好,城镇化进程快,综合实力优势明显,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,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支撑。

同时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巨大的挑战。主要表现在: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,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,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;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,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有待加强;受农业成本上升和价格“天花板”挤压,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;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较大,城乡之间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机制还不健全,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面临不少障碍,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着要素净流出困境;板块经济发展不够均衡,产业结构不尽合理,科技创新能力不足,资源能源消耗较大、约束加剧;乡镇产业层次相对偏低、集聚资源要素能力有限,一些乡镇基础设施不完善、服务不健全,难以满足需求;少数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,基层组织软弱涣散,干部年龄老化,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难以适应这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。

这些是我市“三农”发展中存在的若干突出矛盾和明显短板。实现乡村振兴,需要在充分认清市情的基础上,坚持系统思维,坚持问题导向,统筹谋划,科学推进,奋力开创乡村发展新局面。

第二章 总体要求

一、指导思想

以**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、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以及*、省、市1号文件,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要求,以“农村深化改革、农业转型发展、环境生态宜居”为主线,坚持党管农村、城乡统筹、因地制宜、农民主体四项基本原则,深入实施城市乡村一体化、经济发展高质量、人居环境可持续、乡村治理体系化、乡风文明现代化、人才引育多元化六大发展理念。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,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,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,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二、实施路径

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党,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。以党建为引领,推动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,坚持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通过推动五大振兴,实现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,走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。

推动产业振兴。乡村振兴,产业兴旺是重点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,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统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积极培育乡村发展新业态。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“双区同建”为统领,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引领,优化产业布局、培育主导产业、完善产业链条、优化发展方式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,高质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,实现一产强、二产优、三产活。

推动人才振兴。乡村振兴,人才振兴是基石。推进人才引育多元化,着力完善引才育才工作机制,建立灵活人才培育机制,营造农村引得进、留得住、育得成、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。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,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大力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,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、懂技术、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,加强“三农”工作干部队伍培养、配备、管理、使用,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。

推动文化振兴。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,推动乡风文明现代化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,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,着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,深入推进移风易俗,广泛开展志愿服务,持续深化文明村镇、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,传承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,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,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,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各领域、全过程。

推动生态振兴。乡村振兴,生态宜居是关键。牢固树立和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落实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,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,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。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,优化整合村庄布局,以江苏省级特色小镇、江苏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带动,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,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,推进农村“厕所革命”,提升乡村风貌,完善农村生活设施,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。

推动组织振兴。党的力量来自组织,组织能使力量倍增。基层党组织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“主心骨”。以基层党建为引领,构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系统。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,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,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,发挥基层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养,实施乡村振兴“头雁领航”工程,全力打造一支政治硬、肩膀硬、作风硬、本领硬的“四硬型”村党组织书记队伍。持续深化“雁阵工程”,选聘“兴村特岗”,培育“定制村干”,形成头雁领航、强雁齐飞、雏雁展翅的“雁阵效应”。实施“清风护航乡村振兴”,夯实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,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。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,深化村民自治实践,规范民主选举程序,健全村民议事、办事和监事等体系,推进乡村法治建设,提升乡村德治水平,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。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,健全乡村治理体系,提高乡村治理能力,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。

三、振兴目标

到2020年,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,脱贫致富奔小康任务全面完成,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、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,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进展。

到2022年,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五个方面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。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,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化,乡村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,农民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。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和人居环境显著提升,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,农村环境品质全面提升。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,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基本满足,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。建立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,乡村自治、法治、德治有机结合,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搭建。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,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,初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幸福美好生活需要。

第三章 重点工程

制定实施七项重点工程,做到有目标、有步骤推进,促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地见效。

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积极发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带动效应,发挥新顺福食品、恒馨米业等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,大力发展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生产模式,带动农户对接市场,稳步提升生产效益。加强现代农业科技装备,提升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,到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3.37万亩。

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。继续抓好“263”环境专项整治工作,加大力度建设生态循环型农业,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。到2022年建成120个左右美丽宜居达标村庄,争创3个镇江市级特色田园乡村,争创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,基本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改厕任务。

乡村治理提升工程。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建设,因地制宜开展理论宣讲、百姓大舞台、文艺下乡、志愿服务集市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。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,使民俗技艺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留下来、保护好、传下去。挖掘文化潜力、提炼文化精髓,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,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,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督,切实形成叫好叫座、具有xx特质的“时代之作”。讲好“xx故事”,提升文化软实力。大力实施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,深入推进“雪亮工程”建设,全面升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。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,规范设立综合网络,坚持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。

乡镇功能提升工程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,加大补齐短板力度,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,加快农路提档升级、保障农村饮水安全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,优先发展农村教育、卫生、医疗、养老事业。建立支持乡镇功能提升的多元化投入机制,因地制宜指导推动乡镇发展,以绿色新能源小镇为示范,培育5个市级以上特色小镇。深化和扩大下蜀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,发挥乡镇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。

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。不断强化扶贫工作力量,充分发挥部门职能,不断巩固多条口联动的扶贫工作格局。制定分类施策的精准扶贫方案,分别落实帮扶措施,逐步实现精准脱贫。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、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,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。建立长效脱贫机制,对因病、因残、因灾致贫和缺少劳动能力的采取政策兜底,逐步实现脱贫目标。确保2019年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到100%,所有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达标。在巩固脱贫目标的同时,聚力“三高”农业发展,深化农村改革,挖掘当地潜力资源,发挥地域特色,拓宽农民增收途径,促进农民增收。到2022年,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7年新增1万元。

农村改革创新工程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,至2019年底基本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任务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,通过规范土地流转行为,创新土地流转形式,扶持引导农户互换并地、积零归整等方式,解决承包土地细碎化,形成规模经营,产生规模效益。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金融体系,引导金融资本“上山下乡”。

“头雁领航”工程。牢固树立“一切工作到支部”的鲜明导向,认真学习徐州马庄村经验,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、脱贫攻坚紧密结合,推动党建“基因”融入发展“血脉”。强化政治功能、突出组织力提升,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,选配高学历、专业技术过硬的年轻干部到乡镇,同时强化挂职“第一书记”作用,充分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。

第四章 乡村布局品质提升

 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,注重系统性、协同性,统筹谋划部署城乡空间资源配置,优化乡村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,推动乡村合理布局,分类推进村庄有序发展,构建城乡联动发展新格局。

一、强化顶层规划设计

坚持统筹规划、多规合一,以本规划为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纲领,配套制定优化城乡空间、深化村庄布局、试点村土地利用、美丽乡村试点、农村生态建设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、社会事业布局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、全域旅游等专项规划,形成全市“1+9”乡村振兴规划体系。

1. 优化城乡空间规划。积极对接xx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,统筹安排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布局,科学划定“三区三线”,优化完善城乡空间管治体系,促进城乡融合。梳理xx乡村的特色资源及意向开发项目,明确区域发…………

…………

(全文共37716字,30478字未显示,点“立即下载”获取电子版)

(下载问题看充值页面“用户须知”)【客服联系方式见网站首页】

上一篇: 下一篇:
亲爱的用户,您今日已经下载过文章【xx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(2019-2022年)】了

您是否遇到下载问题了?

是否需要我们将文章附件发送邮件给您?
如果依然有问题,请联系我们。